記憶體技術的每一次創(chuàng)新都源于基礎研究。最近開發(fā)出一種新技術,能夠控制單個銅原子的磁性,從而為以單個原子核進行儲存和處理資訊的未來鋪路。不過,該技術要能實現商業(yè)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如何透過逐一的原子執(zhí)行核磁共振(NMR),從而控制單個原子核的磁性。核磁共振是確定分子結構的重要工具,首次使用掃描穿隧顯微鏡(STM)實現核磁共振。 STM是IBM獲得諾貝爾獎的一項發(fā)明,可用于個別觀察和移動原子。
我們正展開奈米技術的基礎研究,期望克服個別原子級的極限。由于使用了掃描穿隧顯微鏡技術,使我們第一次可以在看到原子并為其重新定位的環(huán)境中實現這一目標。
STM技術讓研究人員打造從原子開始的結構,并為其進行測試,使其得以了解采用自旋共振技術未來可以或想要打造什么。
STM還可以對每個原子進行成像和定位,以研究NMR如何改變并回應當地環(huán)境。透過掃描STM金屬針穿過表面的超尖端,STM可以感知單個原子的形狀,并將原子拉進或攜入所需的排列中。
在此過程中必須進行兩個步驟。首先我們需要對準原子核的磁方向,而不僅僅是指向隨機的方向。研究人員透過施加從銳利金屬針尖發(fā)出的無線電波,從而操控原子核的磁性。接著,將無線電波精確地調諧至原子核的固有頻率。
研究人員首先著眼于鐵和鈦原子中的核磁性,然后再著手研究銅。銅由于導電性佳,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生活各方面了。然而,它的磁性并未被完全了解。 Lutz說,雖然我們從來沒看過1美分硬幣與磁鐵相吸,但當單個銅原子周圍未被其他銅原子包圍時,銅的磁性就會變得十分明顯。 「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研究銅了,因為銅在核與其外部電子之間有很強的互動作用。」
原子核有四種不同的量子態(tài)。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探索其與量子運算相同的成份。然而,他們正以比量子運算所需更短的同調時間存取環(huán)境。正確地說,對于可能賦予記憶體的意義是,諸如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(MRAM)等磁性記憶體大約需要十萬個原子才能儲存1位元的資料。 「那就是磁定向可以產生1個1或0的雙態(tài)元件。我們并為其縮小了十萬倍,因而可以在未來盡可能地拓展目標。」
無法推測這一基礎研究何時可能實現商業(yè)應用,畢竟它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。我們接下來的步驟將是建立磁原子陣列。我們已經開始練習組裝原子了,這同時也是未來每一種新原子的新研究方向。
編譯:Susan Hong
(參考原文:IBM Explores Copper Magnetism for Use in Memory,by Gary Hilson)
關注行業(yè)動態(tài),了解產業(yè)信息,以實現與時俱進,開拓創(chuàng)新,穩(wěn)步發(fā)展。